北京自2011年实施小客车指标摇号政策以来,机动车保有量调控与市民购车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。尤其是长期参与摇号却未中签的“久摇不中”群体,其困境不仅折射出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,也暴露了政策设计与执行中的诸多痛点。 01 久摇不中群体的现状 1. 中签率持续走低,摇号难度“地狱级” 北京普通小客车指标中签率从2011年的9.4%骤降至2020年的约0.0325%(3076:1),部分家庭参与摇号超10年仍未中签。2025年北京普通指标配额仅2万个,而申请者达266万个人和66万家庭,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。相较之下,北京摇号中签率甚至低于河南省考生考入清华北大的概率(约0.04%)。 2. 家庭积分制度下的资源分配失衡 2021年北京引入“家庭摇号”机制,通过家庭代际数、摇号年限等积分规则倾斜无车家庭。例如,三代同堂家庭积分可达普通家庭的数倍。然而,该制度也引发新问题:部分家庭通过“组团摇号”抢占资源,而单身或小家庭中签机会进一步压缩,导致“家庭越大越优先”的争议。 3.
新能源指标“长队难排” 新能源指标虽单独配置,但轮候时间长达8年以上。以2020年为例,46.7万申请人需等待9年才能获得指标。即使2025年北京定向增发4万个新能源指标,仍难以覆盖超300万申请者的需求。
02 政策痛点与争议 1. 公平性争议:从“随机分配”到“规则博弈” - 历史遗留问题:早期政策未限制家庭重复摇号,导致部分有车家庭持续占用摇号池,挤压刚需群体机会。 - 政策倾斜矛盾:家庭积分制度虽缓解部分无车家庭需求,但单身群体和中小家庭认为政策“牺牲个体公平”,加剧社会不满。例如,2020年政策调整后,个人普通指标中签率进一步下降至1/2795。
北京车牌摇号政策的困境,本质是超大城市有限资源与庞大需求的矛盾体现。综上希望每位车主都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!顺利解决出行难题。如果实在解决不了百度搜索
《车宗馆》
发布者: